2024-04-04
最近因為一些原因,看了這本書,雖然我個人不是特別喜歡它的內容,不過還是不小心寫出了一些閱讀心得,機會難得,就來記錄一下吧!
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仰賴著語言作為互動的媒介。透過語言,我們能夠表達自己的感受;藉由表達,我們得以進行雙方對話;而有效的對話,則建立起彼此間溝通的橋樑。溝通看似容易,實則複雜,打從我們開始組織語言想要表達自己的感受時起,就將遭遇到各種困難來阻絕人與人之間的相互理解,矛盾、困惑與不解應運而生,如何才能夠透過對話進行有效的溝通,是我讀完本書之後,最感興趣之處。
我認為所謂的表達,是指當一個人對於某件事情具有自己的看法時,能夠透過語言將那種感受傳達給其他人,讓其他人能夠清楚地認知到,這個人對這件事情主觀上的想法。人們透過表達來確認彼此的觀點,從此一基礎上衍伸出人與人之間的對話,最後相互理解。然而,人的表達其實是不一致的。我們在組織語言的同時,特別容易受到外界訊息的干擾,這些雜訊會間接地影響我們主觀的感受,從而造成我們在表達時,與自己內心真正的想法有所落差,沒有辦法正確而完美地傳遞出自己真實的情感,也因此使得彼此間有所誤解而無法順利地對話與相互理解。一個很簡單的例子是,當我們主觀地認為這個食物不好吃,並想要將這份感受表達出來時,周圍的人們卻都告訴你這個食物其實相當美味,又或者這個食物取得不易而顯得珍貴,此時此刻,這些雜訊都將會凌駕於我們主觀的感受,我們從而開始說服自己,好像是自己不懂得品嘗這個食物,這個食物其實是相當好吃的。
因此我們在表達自己的感受時,還包含著他人給予你的訊息以及當下的情境。於是,我們在解讀一個人表達的內容時,還必須要去思考,究竟他所表達的內容中,有多少才是表達者自己最真實的感受。解讀對方的表達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畢竟我們除了需要對表達的文字內容進行分析外,還需要考慮當時的時空背景、對方的語氣以及其他能夠左右對方思考模式的情勢。表達的歧異性,我想正是為甚麼人與人之間的溝通,總是充滿了各種臆測與謬誤的一個重要原因。
嘗試理解一個人表達的內容,即便是如此地困難,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仍不得不去多加傾聽他人對我們所表達的每一件事情,為了工作能夠順利、社會能夠和諧,我們往往會選擇對於他人的表達做出適當的回饋。這樣的回饋,其實正是一種對他人表達內容的再表達。我們可以將對方的表達視為另一件新的事情,透過我們主觀的評析,並加入自己的觀點重新組織一次語言後,形成另一個表達予以回饋。
我認為這樣的回饋,其實是有助於對話的彼此進一步釐清雙方真正的想法。當我們對於他人表達的內容抱有疑慮,我們在形成自己表達的語言時,也會一併將這份疑問包含進去,透過自己給予對方的回饋,來試圖在對方下一次給予的表達中,尋找可能的答案。換句話說,我們似乎可以透過對話中的語言來引導出隱藏在對方表達背後的真實樣貌。
冰山理論想說明的正是這樣的道理。很多時候如果對話的雙方只是單純地將自己主觀的意思表達出來,而並未去深究對方話語中所隱藏的種種情緒、觀點與背景,我們就很難透過對話來真正地理解對方,不僅沒有達到溝通的效果,也十分容易造成彼此的誤解。
因此,我們在與他人進行對話時,可以透過一些技巧來掌握這一次對話的主動權。這樣的技巧包含姿態、語態上的覺察以及善用對問題的好奇心,來延伸自己對問題全貌的認知。掌握對話的主動權,釐清對方說出每一句話的動機,真正站在對方的立場思考,更有利於說服他人解決誤會並推進彼此對話的進展。
不過,在我們能夠熟悉對話的技巧前,我們還必須先做到理解自己。人並不是一個理性的動物,很多時候我們講話並沒有經過自己消化,我們很常對某些事物所做的陳述,僅僅是為了貼合當時的場合與環境,反射性地道出一句完全不合邏輯的話語。「我沒有生氣,我只是說話大聲了一點」、「我沒有遲到,我只是因為事情晚到」諸如此類的藉口,乍看之下或許覺得有些好笑,令人惋惜的是,我們不得不承認這些話語正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之中。
雖然每一個人或多或少都被自己的價值觀束縛著,因為不願意向自己的價值觀低頭,從而選擇以不理智的方式來迴避問題,這樣的作法其實只是一種對自己的逃避。一個人若連自己表達的內容都沒有辦法梳理好,又怎麼能夠在對話的過程中覺察他人話語背後的冰山呢?嘗試去理解真正的自己,不再使得情緒或環境影響自己的語言,以最真誠的姿態面對談話對象,才能夠在對話的過程當中受到他人信賴,佔得先機。
當我們能夠正視自己,選擇面對對話當下最真實的自己時,負責則是另一個需要我們學習的課題。有些人的談話總是高談闊論,對話的過程中不乏許多天馬行空的想像,在實與不實之間,他們只選擇當下對自己最好的話語,自己曾發表過的言論,就像從沒發生過一樣,任由時間消耗殆盡。這樣的作法並不好,很明顯地,對話的目的應該是要能夠增進對話者之間的相互理解與認同,進而找到一條適合彼此的溝通管道,並不是給與雙方一個只是說說而已的藉口,成為拒絕他人的一項工具。
書中有提到這麼一句話:「問題不是問題,如何面對問題,才是問題」作為一位對話者,面對談話對方的問題時,應該以負責任而真誠的態度來進行回應,我們必須要告訴對方「我非常重視你告訴我的事情」,對方才能夠同我們在一個層次上進行有效果的對話。
最後,若成功建立起雙方的共識,我們才能夠在談話的最後設定彼此的目標,這個目標可以是一項具體的行為,也可以是一個小小的承諾,作為這次談話的一個結論。透過這個結論的產生,我們可以實踐彼此訂下的目標,對話因而有了意義,他不再只是無邊無際的談話,而是一個有計畫性、有範圍且具焦過後的一次溝通。
表達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想要清楚而正確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更是難上加難,更遑論現實生活中有諸多雜訊直接或間接地影響我們的思考。在此基礎上,我們需要透過彼此間的對話來釐清雙方真正的想法,進一步去探究隱藏在對方背後的種種來認識問題的全貌。如此一來,我們才能真正地站在對方的立場思考,進行具體且有效的溝通。不過在此之前,我們必須學會理解自己,能夠做到不使得情緒或環境影響自己,總是能夠以最真誠的姿態面對他人;同時,我們也需要懂得以負責任的態度來回應對話人,才能夠在成功建立起雙方的共識後,順利地設定最終目標並著手實踐。
其實看這本書的時候,作者在書中舉的例子我並不是特別認同,所以很多時候都是選擇直接跳過,300 多頁的書很快就可以看完了。總之,是一次令人難以言喻的閱讀體驗哈哈!
鼻嘎鼻嘎啾!!!